|
在世間修行,我們會面臨三種對境。第一種對境是我們所喜歡的人,比如家人、親戚、朋友等。對他們產生貪心,就會格外愛護他們。第二種對境是我們所嗔怨的敵人和仇人,看到就討厭,會產生厭煩和嗔恨。第三種對境是中等之人。對這些人我們不生貪心,也不生嗔恨心,處於不喜不厭的愚癡狀態。
愚癡的狀態是指這些眾生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而我們卻不知道,也不去愛護他們;這些眾生都是未來佛,我們也不知道,對他們沒有生起絲毫的恭敬心。再深一層講,這些眾生也具有無我空性的自性,但是我們不明白,所以面對他們,也是處於無明的狀態,由此產生了愚癡之心。因此說貪嗔癡三境也是三毒。
我們要把三毒都轉為善根。當我們對眾生生起貪心的時候,要知道一切眾生都跟我們一樣有貪心,相續都有染汙。我們要觀想,把他們的貪心都吸引到自己的貪心中來,由自己一個人的貪心來承擔,代替所有眾生的貪心,讓所有的眾生都斷除貪心,使其相續變得清淨,願他們具足善根。要這樣意念。
當我們生起嗔恨心時,知道眾生跟我們一樣都是凡夫,都有嗔恨心。而嗔恨心是對眾生相續的一種染汙,有嗔恨心就不能自由自在。我們也要觀想,把眾生的嗔恨心都吸引到我的相續中來,我正在生嗔恨心,現在就由我的嗔恨心來代替所有眾生的嗔恨心,讓眾生內心都自在,都具足善根。
愚癡也是如此,自己始終處在愚癡的狀態中,父母眾生跟自己一樣也處在無明的狀態中,都是愚癡的。現在要把眾生的愚癡都吸引到自己的相續中來,讓自己來代替眾生的愚癡,願眾生全部明心開悟,歡喜快樂,具足善根。
我們要發願,發菩提心,眾生一切的貪嗔癡三毒都由我來承受,我被染汙就染汙,我若墮落就墮落,我要痛苦就痛苦,無所謂。把自己看輕,把眾生看重。眾生得到利益是最重要的,能代替眾生受苦,才是自己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菩薩和凡夫不一樣。菩薩認為能代替眾生受苦才是自己的價值與意義。菩薩不畏懼、不在意自己是否有煩惱,只要眾生沒有煩惱,只要眾生能得到利益和快樂,自己無所謂。若是眾生能快樂、能獲得成就,自己寧可被踩在地下,做眾生早登解脫的台階,從自己的身上踏上涅槃的彼岸。
我們要這樣反復意念,可能一個小時不行,一天不行,一個月也不行……那就長時修煉,不斷地觀察自己的相續。若真有了自他相換菩提心,真具有代替眾生受苦的勇敢之心,才可以修自輕他重菩提心,這時基本會達到無我的狀態,自然就破除我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