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給『阿毗達摩講要』讀完的法友) 上座部佛教的正統傳承認為,《阿毗達摩論》是源自佛陀本身。根據覺音尊者所引用的《大注疏》:『名為阿毗達摩的並不是屬於弟子的範圍,而是諸佛的範圍。』 不單只是阿毗達摩的精神源自佛陀,而且其論也是佛陀親身所教的。《殊勝義注》述及,佛陀在證悟後的第四個星期裡,他面向西北坐在菩提樹附近的寶屋裡。該寶屋並非真的是用寶石所造,而是世尊省察七部《阿毗達摩論》之處。他從第一部《法聚論》起始,順次地省察它們的內容。當他省察首完六部論時,其身並沒有發射光芒。然而,省察到《發趣論》時,在他開始省察因、所緣等二十四緣時,其一切知智,肯定於其獲得了充份發揮的機會。 就有如帝米拉諦頻伽拉魚,只有在八萬四千由旬深的大海洋,才有充份的空間遨遊。同樣地,佛陀的一切知智,只有在《發趣論》才找得到足夠發揮的空間。在世尊以一切知智省察那深奧之法時,自其身激射出,藍、黃、紅、白、橙及銀耀六色光芒。 《發趣論》是論藏裡最為重要的一部,所以在傳統上把它稱為《大論》。對於這一部在所涉及的範圍與內容方面,皆既廣且深的《發趣論》,在第六次佛教聖典結集,以緬文字體記錄它的五大冊,一共有兩千五百頁。 《發趣論》的目的,是把二十四緣(巴利語:paccayuppanna-dhamma緣即是條件),應用於阿毗達摩論母裡所列出的一切法。此論的主體,共分為四大部份:依正面發趣、依反面發趣、依正反發趣、依反正發趣。它們的每一部份,又可再分為六個部份:三法發趣、二法發趣、二法三法發趣、三法二法發趣、三法三法發趣、二法二法發趣。在這二十四個部份裡,都可以依可能性,把二十四緣順次地應用於一切法。上座部佛教的正統傳承,視《發趣論》為佛陀一切知智的最佳明證。 總說二十四緣: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無間緣;等無間緣;俱生緣;相互緣;依止緣;親依止緣;前生緣;後生緣;重複緣;業緣;果報緣;食緣;根緣;禪那緣;道緣;相應緣;不相應緣;有緣;無有緣;離去緣;不離去緣。 二十四緣廣釋: 1.因緣: 因對因相應諸法,及由它而生起的諸色,以因緣為緣。 2.所緣緣: 色處對眼識界及其相應諸法,以所緣緣為緣。 聲處對耳識界及其相應諸法,以所緣緣為緣。 香處對鼻識界及其相應諸法,以所緣緣為緣。 味處對舌識界及其相應諸法,以所緣緣為緣。 觸處對身識界及其相應諸法,以所緣緣為緣。 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對意界及其相應諸法,以所緣緣為緣。一切諸法,對意識界及其相應諸法,以所緣緣為緣。只要緣於某些法,而產生那些心、心所法的諸法,這些法對那些法,即以所緣緣為緣。 3 .增上緣: 欲增上對欲相應諸法,及由它而生起的諸色,以增上緣為緣。 精進增上對精進相應諸法,及由它而生起的諸色,以增上緣為緣。 心增上對心相應諸法,及由它而生起的諸色,以增上緣為緣。 觀增上對觀相應諸法,及由它而生起的諸色,以增上緣為緣。 只要因尊重某些法,而產生那些心、心所法的諸法,這些法對那些法,即以增上緣為緣。 4 .無間緣: 眼識界及其相應諸法,對意界及其相應諸法,以無間緣為緣;意界及其相應諸法,對意識界及其相應諸法,以無間緣為緣。 耳識界及其相應諸法,對意界及其相應諸法,以無間緣為緣;意界及其相應諸法,對意識界及其相應諸法以無間緣為緣。 鼻識界及其相應諸法,對意界及其相應諸法,以無間緣為緣;意界及其相應諸法,對意識界及其相應諸法,以無間緣為緣。 舌識界及其相應諸法,對意界及其相應諸法,以無間緣為緣;意界及其相應諸法,對意識界及其相應諸法,以無間緣為緣。 身識界及其相應諸法,對意界及其相應諸法,以無間緣為緣;意界及其相應諸法,對意識界及其相應諸法,以無間緣為緣。 前前諸善法,對後後諸善法,以無間緣為緣。前前諸善法,對後後諸無記法,以無間緣為緣。 前前諸不善法,對後後諸不善法,以無間緣為緣。前前諸不善法,對後後諸無記法,以無間緣為緣。 前前諸無記法,對後後諸無記法,以無間緣為緣。前前諸無記法,對後後諸善法,以無間緣為緣。前前諸無記法,對後後諸不善法,以無間緣為緣。 只要緊隨著的某些法,而無間斷地產生那些心、心所法的諸法,這些法對那些法,即以無間緣為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