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4-2-2019 19: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自 中国–香港 电讯盈科有限公司
【修行不能透過食物來淨化】
素食與佛教無關,應建立在地球環保與身體健康上來討論。
有一個常見問題,是供養比庫肉、魚和雞肉,以及比庫吃肉、魚和雞肉,或是爭議著:「佛陀真的吃肉嗎?」。在佛教教內,這時常是一項極具爭議性的課題,也產生了諸多的憤慨與鄙視。巴利聖典的一些經文,解釋了佛陀對這項課題的看法。
佛陀在《中部‧大獅子吼經》敘述自己當年的菩薩行時,曾向沙利子尊者解釋:「沙利子,有些沙門與婆羅門,執持這樣的教理和見解:『淨化是透過食物來達到。』他們說:『且讓我們吃可樂果過活。』他們也就吃可樂果,吃可樂果的粉,喝可樂果的汁,以及用可樂果配製許多種食品……他們說:『且讓我們吃豆過活……且讓我們吃芝麻過活……且讓我們吃米飯過活。』他們也就吃米飯,吃米的粉,喝米的湯,以及用米配製許多種食品……但是,沙利子,透過這種行為,透過這種修行,透過這種苦行,我沒有證悟過任何上人法,沒有證悟過任何聖者智見的成就。為什麼呢?因為我沒有證悟能滅盡諸苦、帶來解脫的聖智。」
《律藏‧比庫戒‧舍墮‧第5條》敘述,有一次,有一群強盜合宰了偷來的牛,烹煮後把一塊牛肉掛在樹上,宣言要供養給路過的沙門婆羅門。等他們離去後,在附近出定的阿拉漢比庫尼蓮華色比庫尼拿了一片草葉包了那塊牛肉,以神足通來到竹林精舍。當時,佛陀與僧團已經進村托缽,剛好輪到優陀夷尊者負責留守寺院。蓮華色比庫尼便去找優陀夷尊者,見到時,她向優陀夷尊者說:「尊者,世尊在哪裡?」他說:「大姐,世尊已經進村托缽去了。」蓮華色比庫尼說:「尊者,請把這塊肉供養給世尊。」優陀夷尊者說:「大姐,你已用這塊肉令世尊感到歡喜……」從這段經文看來,雖然不能夠推斷出佛陀吃肉,但是肯定能夠證明佛陀接受肉。這是因為像蓮華色比庫尼這樣的阿拉漢比庫尼,不可能供養佛陀不許可的食物。
在《小部‧經集‧葷腥經》裡,有一次,提舍沙門詢問咖沙巴佛(我們佛陀的前一尊佛迦葉佛)有關吃葷食的事。提舍沙門說:「吃正當得來的黍米、植物、豆、綠葉、樹根、藤果;不會因為貪欲而說謊。」提舍的意思是,人的行為可以透過素食來淨化。提舍沙門說:「吃別人施捨精心製作的精美食品,這種人吃葷腥。咖沙巴大師,你吃別人精心製作的鳥肉米飯。但是你說:『葷腥不適用於我。』咖沙巴大師,我問你:對你來說,什麼是葷腥?」咖沙巴佛回答:「殺生、危害、殺傷、捆綁、偷盜、說謊、欺騙、虛偽、邪淫,葷腥是這些,而不是吃肉。放縱欲樂、貪食美味、涉及不淨、信奉無有、不正確、難教導者:葷腥是這些,而不是吃肉。粗魯、殘暴、背後傷人、背叛朋友、驕傲自大、吝嗇、不施捨任何東西給任何人的人:葷腥是這些,而不是吃肉。嗔恨、驕慢、固執、叛逆、欺詐、嫉妒、自誇、驕傲自大、與惡人交往者:葷腥是這些,而不是吃肉。道德敗壞、拒絕還債、造謠離間、經商作假、自我炫耀、造作惡業者:葷腥是這些,而不是吃肉。對其他眾生不自制、偷竊、心存傷害意、沒有道德、殘忍、粗野、不敬者:葷腥是這些,而不是吃肉。貪婪、傷害、宰殺、心時常傾向邪惡者,死後墮入黑暗、墮入地獄:葷腥是這些,而不是吃肉。不是禁吃肉或禁吃魚,不是裸體,不是剃光頭,不是髮髻,不是灰塵,不是穿獸皮,不是拜祭火,不是在這世上為了獲得永生而實行的種種苦行,不是背誦,也不是在指定的時候祭拜等,能夠淨化還未超越疑惑者。阿拉漢防護諸根、戰勝了諸根、穩固建立於法中地過活,樂於正直及柔和。超越了執著,斷除了一切憂愁之後,智者不執著於所見所聞。」
佛陀也在《法句》第317首偈解釋,把無險的視為危險、危險的視為無險這種邪見的危險:「對無險的視為危險、對危險的視為無險、以及執持邪見的人,將會墮入惡趣。」為了想要成為僧團的領導,佛陀的堂弟迭瓦達答,慫恿阿闍世王子殺死自己的父王賓比薩拉,再叫他命令手下去刺殺佛陀。這項計畫失敗後,迭瓦達答便自己去刺殺佛陀,但只令到佛陀受傷。最後,迭瓦達答決定分裂僧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向佛陀要求明知佛陀一定會拒絕的五項事情。《律藏》裡記載,迭瓦達答(古譯 提婆達多)如何和合謀同伴計畫這件事:「來吧!賢友,我們去見果德瑪沙門,向他要求五事,說:『尊者,尊者曾以種種方式讚歎少欲、知足、減損惡法、謹慎、廣大法、減除五蓋、精進。這五事在許多方面都有益於少欲、知足、減損惡法、謹慎、廣大法、減除五蓋、精進。尊者,希望比庫眾能夠盡其一生作為森林住者,任何人住在村落裡便犯了過錯…作為托缽者,任何人接受居士邀請應供便犯了過錯…作為穿糞掃衣者,任何人接受居士供養的袈裟便犯了過錯…作為住在樹下者,任何人住在屋頂下便犯了過錯…不吃魚和肉,任何人吃魚和肉便犯了過錯。』果德瑪沙門必定不會批准這五事。那時候,我們便可依這五事而贏得人心。」佛陀給與迭瓦達答的回答是:「夠了,迭瓦達答。任何人願意的話,就讓他作為森林住者;任何人願意的話,就讓他住在村落裡。任何人願意的話,就讓他作為托缽者;任何人願意的話,就讓他接受應供的邀請。任何人願意的話,就讓他作為穿糞掃衣者;任何人願意的話,就讓他接受居士供養的袈裟。迭瓦達答,我允許住在樹下八個月。魚和肉,有三項清淨的因素:如果沒有見到、聽到或懷疑它們是因為要供養比庫而被殺死的。」當時,由於世尊沒有批准這五事,迭瓦達答感到很歡喜,便和他的朋友們起身,頂禮世尊後便離開了……。迭瓦達答和他的朋友們來到王舍城,告訴市民事情發生的經過,然後說:「果德瑪沙門不批准這五事,但我們卻實行這五事地過活。」那些信心薄弱、無信、慧力弱的人,這麼說:「這些釋迦子沙門謹慎、少欲,是惡法的減損者。但是果德瑪沙門則奢侈、多欲,追求奢侈。」
佛陀在《中部‧耆婆經》,向耆婆王子育解釋決定肉對比庫來說,是不許可的或許可的三項因素。「耆婆,我說在三種情況之下的肉,是不可以吃的:見到、聽到或懷疑它們是因為要供養比庫而被殺死的。我說在三種情況之下的肉,是可以吃的:沒有見到、沒有聽到及沒有懷疑它們是因為要供養比庫而被殺死的。我說在這三種情況之下的肉是可以吃的。」接著,佛陀向耆婆解釋,比庫應該怎樣看待他所接受的缽食。「他不會想:『如果居士或居士的兒子,供養我精美的食物,那該多好!在未來,如果居士或居士的兒子,只供養我精美的食物,那該多好!』比庫不會這麼想。他吃缽食,但不會受到它束縛,不會沉迷它,不會完全依賴它;比庫見到它的危險,了知解脫它。耆婆,你認為怎樣?……這樣的話,該比庫不是以無可指責的食物來維生嗎?」耆婆說:「是的,尊者。」這就是說,只要肉在三個方面是許可的,每次吃它時,比庫都要依照佛陀所教的方式來思維他所接受的食物。例如《中部‧一切漏經》所說:「如理思維之下,他食用缽食,不是為了娛樂,不是為了陶醉,不是為了美麗,不是為了優美,而只是為了讓此色身繼續存活,去除不適,支助梵行。他思維:如此,我便能去除舊的感受(饑餓),也不讓新的感受(吃太多而導致消化不良)生起。我將能夠健康、無可指責地存活,舒適地安住。」
在佛陀所制的戒律當中,有一條是關於比庫接受信徒供養食物的時候應該保持的心態。刻意地犯這條戒便是惡作罪,必需向另一位比庫懺悔。《律藏‧眾學戒‧第3品‧第7條》:「我應該心存感激地接受缽食:這是應當學。」
佛陀在《法句》第249首偈解釋:「人們依照信心與喜好而行佈施。若人對別人供養的飲食心懷不滿,其心晝夜皆不得安定,不能證入禪那。」《法句》第366首偈:「不應輕視自己所得的…若比庫所得雖少,卻不輕視自己所得的,若他生活清淨且精進不懈,甚至諸天也會稱讚他。」
|
|